2014年6月1日 星期日

索羅斯放空國家貨幣,所侍為何?

索羅斯(George Soros)主導了上世紀90年代兩次金融危機的炒作,一是1992年的英格蘭銀行事件,另一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令人好奇的是:單憑一己之力炒作一國匯率,竟能大獲全勝,究竟憑恃的是什麼?值得推敲。
我們以時間較近的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為探索的起點。為什麼亞洲金融危機的引爆點是泰國? 回顧90年代初期,泰國的經濟成長率相當亮麗,1990年至危機爆發前一年的1996年,其經濟成長率分別是:11.17%、8.56%、8.08%、8.25%、8.99%、9.24%和5.90%,吸引外資的競相投入,外匯存底從1990年的142億美元增至1996年金融危機爆發前一年的386億美元,經濟前景似乎充滿光明。
道家名言:「福兮,禍之所伏」。泰國在其「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亮麗金融數據卻早露敗相,被國際投機(資)炒家看見了獲利機會:
1.泰國的國際收支雖一直呈現順差,但主要來自資本帳的貢獻,1990~1996年經濟大幅成長期間,其貿易經常帳卻年年呈現逆差,顯示泰銖的強勢純靠國際熱錢的支撐,經常帳的幣值是被高估的,故當現實的經濟敗相已露時,貶值的壓力排山倒海,蠢蠢欲動。
2.流入泰國的國際熱錢,從事房地產和股市的炒作,已出現泡沫破滅現象,金融機構的不良放款率已爆增至30%以上,供應經濟成長動能的流動資金不足,經濟發展力道受挫,外資熱錢已無再續留泰國的意願,泰銖高估的貶值壓力排山倒海。
索羅斯先生所憑恃的是:泰銖高估的假象,並觀察到泰國經濟發展面對金融機構呆帳困頓,高估的匯率無法再獲支撐,故大力放空泰銖,顯然絕非隨興之作,而是縝密算計而來。
各位讀者,不妨依此邏輯模式,分析任一通貨危機事件,是否可得相同推論,驗證我們的分析是否正確。
筆者曾經讀到一本由國內知名學者所寫的國際匯率危機預測大作,書中爐列很多分析指標,書到尾中,進入關鍵結論時刻,本以為作者會依據爐列的指標,歸納出評斷準則,未料想到結論是:看外資動向,外資買,匯率就會升值,外資賣,匯率就會貶值。哈哈,偉哉!斯言。不失為外匯動向的判斷準則,跟著外資做就對了,但如果我們能夠先預知外資依侍的原由,或者有一套比外資更精準的分析模式,扮演市場的先知者,而不是追隨者,不是更好嗎!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