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可用的金融預警制度刻不容緩
全球金融風暴一波波襲來,1990年日本房地產和股市泡沫破滅,金融機構累積的呆帳金額高達100兆日圓,日本經濟深陷「失落的二十年」,至今未見起色;1997年東亞金融風暴造成台灣本土大型企業的倒閉潮,二年間相繼有67家上市櫃企業爆發財務危機,累積呆帳高達台幣2,513億元;無獨有偶地,在太平洋彼端的美國,2007年爆發次貸危機,引起全球金融大海嘯,多家重量級的金融機構倒閉、重整,中小型銀行倒閉不計其數;2011年歐債危機蔓延,新的金融危機蠢蠢欲動。面對金融情勢的詭譎多變,誰會在金融洪流中淘汰或勝出,金融風險的預警能力扮演關鍵的角色。
早自1930年代,就有學者致力於財務危機預警的研究,隨著統計方法與理論的進展,新的財務預警方法推陳出新,如:「區別模型」、機率模型,以及利用諾貝爾經濟學獎Black-Scholes期權定價公式所建立的預警模型。上述財務預警方法中,「區別模型」實務運用普遍;機率模型以機率型態預測財務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可惜其方法遭受誤用,如:採用正常公司與危機公司的財報區別方式,尋找危機的因素,方法類似試誤,得不出理想的結果;期權定價模型算出的違約機率偏低,尚需針對大規模的資料庫做進一步對照(mapping),才能研判出預警參數,尤其理論建立在股價基礎上,當股價出現系統性危機而大幅下挫時(如次貸危機),影響模型的可靠與準確度。
一個良好的預警模型應具備高準確度、客觀性與容易判讀的特性。高準確度是預警模型創設的動機和基本要求,模型存在的價值就是能區別好公司和壞公司,俾利實務應用;客觀性就是由模型計算的數值研判受評測企業的信用與償債能力,不受其他主觀因素的影響,否則容易落入誤判陷阱,付出極大的代價;易判斷性就是方便判讀,以作為授信、產銷、投資的決策參考。上述方法中,機率模型的風險値最能符合上述三項原則,該等模型採用相對違約率(失敗卛/成功率),若達到50%以上,即可判定為高風險企業,預警結果最具客觀性與易判別性,經長期驗證,台灣上市櫃企業每季約有24%~32%的企業歸類為高風險企業,其中有高達96%爆發財務危機;而其運用靈活,具有其他模型沒有的多項優點,可針對不同的情境與需求做不同的應用,其特色如下:1.以橫斷面為觀察標的,檢視企業在特定時點的財務風險值及其各種財務狀況;2.以時間序列為標的,檢視企業之財務風險的長期變化;3.以財務體質和經營能力搜尋優質目標客戶,作為授信、產銷、投資的決策參考;4.以企業集團為對象,檢視企業集團之信用風險及其償債能力;5.以產業(如:DRAM、TFT、太陽能)為對象,檢視整個產業之經營與風險現況,若能蒐集國外同業的財報,可進行國際評比;6.以整體上市櫃企業的風險値為目標,作為總體產業之風險監測。
就金融業而言,金融的授信品質牽動一國經濟的穩定,除了Basel II要求金融機構設立內部信用評等機制外,隨著國銀經營觸角西進,面對一個龐大又陌生的市場,如何在業務的開拓與風險的平衡,信用評估機制就相當重要;就產業而言,國內製造業在全球的供應鏈中扮演樞紐角色,面對全球金融動盪,須瞭解交易對手的信用狀況,確保交易安全;就政府監理與資源配置而言,產業之國際競爭激烈,蒐集相關對手資訊,透過預警機制的評估,知己知彼,使有限資源做有效率運用。從國家與企業的永續健全發展,再再顯示信用評估與風險控管已臻國際經貿的戰略地位,値得政府與業者積極正視與應對。
歡迎光臨中央標準財務徵信網頁:standard-risk.com,透析企業信用動態。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