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授信5P或5C原則中,還債能力更甚於企業主的信用品德
無論是徵授5P原則或5C原則,或徵授信書籍、銀行業的徵授信主管傳授的信用審查原則總將借款戶信用、企業主品德列為評價企業債信的最重要元素。的確,商業活動需找誠實可靠的夥伴,但怎樣研判借款戶的信用、企業經營主的品德是否可靠無虞,不是容易判斷的問題,即便連美國百年老店李曼兄弟投資銀行、柯達公司等這些知名企業也會倒閉,通用汽車、花旗銀行、美國國際集團(AIG)等享譽國際的知名企業也出現財務危機,在政府資金紓困擙援下,才能脫離險境,又怎能冀望從過去商譽和企業主品德檢視信用可靠、債權無虞?故金融機構與企業借貸授信或商業與商業的買賣往來關係的基本要務是建立在可靠的償債基礎上,缺乏償債能力的商業關係,縱使企業知名度高或形象良好,企業主品德高尚,償債誠意十足,均無濟於商業往來或借貸徵信的安全保障,即便是徵提十足擔保品保障債權,一旦走上法律訴訟,處置往往曠日費時,勞民傷財,能免則免,故徵授信原則中,償債能力或還款來源和經營能力最為重要。
論及企業主品德尚有不易衡量的問題,對企業主品德的評估,非三五年難以觀察論斷,問題是台灣製造業約有七萬家,服務業更高達八十餘萬家,銀行經常面對新的承作客戶,面對廣大不熟悉的客戶,又如何在有限的徵信時間內具體而有效評估企業者的品德操守?僅憑股東資歷、聲望就可確保授信安全無虞,或僅是消極地查詢借款企業和企業主是否有信用或違約紀錄,過濾出高風險的拒往客戶;事實上,企業在未出現違約事件前,絕大多數公司的信譽或企業主的信用均查無負面紀錄,難免給徵信評估留有操作空間:「想承作的企業,銀行徵信會在慣用的信用評分表裡的評估項目,例如:管理階層水準、產品市場地位、景氣趨勢等可操作項目的評分就高一點,不想承作,評分就低一點」的主觀意識,評估變得可操作,缺乏客觀評價,難怪會誤蹈地雷,陷入呆帳危機。
再者,企業主之間的品德也無法比較衡量,舉個例子,孫道存先生所經營的太電公司未發生財務掏空之前,其所經營的另一家企業-台灣大哥大,形象佳,獲利良好,是何等的意氣風發,大家是否懷疑他的經營能力和道德有問題?再看太電財務長胡洪九先生的外表長相、談吐,誰會認為他是掏空企業資產的人嗎?這是品德評價債信的盲點;再舉個例子,華泰董事長杜俊元先生,美國史丹佛大學名校博士,台大教授,台灣第一家半導體公司-聯電子總經理,矽統和華泰公司創辦人,是位學經歷俱佳的大企業家,也是一位樂善好施,捐助鉅資給佛教慈濟基金會的大慈善家,品德高尚,誠信無庸置疑,其所經營的事業面臨產業激烈競爭,華泰公司不幸跳票淪為財務危機企業,矽統公司轉售給聯華電子,所經營的華泰公司,業績依舊未見起色,財務拮据,負債高達89億元,金融負債達55億元,財務負擔沉重,這樣的財務處境,企業主雖有千萬個還款意願,也難敵財務困境,無力償債的現實。
從上述例子的論證,究竟抓不著邊際的信譽品德重要或是償債能力重要?結果不言可喻。徵信和信用風險評估的首要重點就是檢視企業的償債能力,其他的要素都是其次的。(相關議題,可參考部落格另一文:從仕欽違約案,再論償債能力的重要)
歡迎光臨中央標準財務徵信網頁:standard-risk.com,透析企業信用動態。
標籤: 徵授信觀點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