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logit應用在財務危機預警模型常見的幾種誤用

以logit方式建立的財務預警模型中,常見的幾種錯誤和盲點:
1.分割點:
依照logit模型相對勝算比(odds ratio)的原理,其意義為發生違約機率相對於不發生違約機率的比率,當模型得到的違約機率在50%以上時,顯示發生違約機率相對高於不發生違約機率,代表該觀察企業屬於高違約標的,故以50%為風險分割點研判企業的財務體質,其原理甚易理解。
很多財務預警危機的實證報告,計算出觀察樣本內和樣本外的違約機率普遍偏低,大多未思索模型設計是否允當,反而試圖向下修正違約分割點,以提高預測效果,殊不知違約值偏低的原因是模型變數選擇不適當所致。例如:一些研究者認為企業財務危機起因於公司治理不彰,將一些所謂的治理變數連同財務變數同時放進預警模型,如董監席位比、參與管理等,而這些變數與財務比率變數差異過大,導致違約機率普遍偏低,其解決方法就是模型所選擇的變數.......。
2.正確區別率:
建立財務預警模型的主要目的就是區別違約企業和非違約企業,依模型計算出樣本的違約值經歸類後,就有型I和型II誤差的問題。當違約樣本經由模型算出的違約值達到50%以上,其區別率正確無誤,但當未違約的樣本觀察值出現高違約風險時,會因在樣本中被歸屬為正常企業而產生所謂的「型II誤差」,但這不表示模型所算出該類高風險企業不正確,未來不會發生違約,故此類型風險的誤差被高估了。財務預警模型建立的目的就是區分出所有潛在的高風險企業,協助決策者採取正確的預防性措施,當模型找出這些高潛在違約風險的企業時,卻因為尚未發生財務危機而全部歸類為型II誤差,這些誤差被高估的目標,反而是預警的焦點。 幾乎大多的文獻,在研判財務預警模型的優劣時,通常考慮整體模型的區別率,亦即扣除型I誤差率和型II誤差率,往往得到的區別率很高,但在實務上可能不堪使用,原因是大部分的財務預警模型的型I誤差率偏高,顯示實際發生違約企業常被誤判為未違約企業,這可能使授信和投資損失的潛在風險大大提升,與我們建立預警模型的初衷相背離。所以,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型I誤差,意即有多少違約企業可藉由預警模型的掌握,有多少比率的違約企業無法掌握,而以損失風險為考量重點,「型I誤差率」判斷模型的預警效果較為適當,型I誤差率愈低,表示掌握已違約企業的能力愈好,對未來發生財務危機的潛在企業之預警能力也就愈高,同時再考量模型的整體區別率做綜合判斷,篩選效果最佳的預警模型。在實證上,型I誤差率較低的模型,其整體區別率也必然較優。
3.預警時效:
自Altman以降,研究學者習慣將違約預警時效區分為:一年、二年、三年,甚至五年以上。預警時效愈早愈有助於採取預防性的決策,然而造成財務危機的原因不盡相同,有些是經營不善,有些是資產掏空,有些是投資失當等等,財務危機的預警時效也會不同,經營不善型的財務危機,其預警時效會比較早顯現,而掏空或投資失當型的財務危機,通常在紙包不住火的情況下,瞬間引爆,防不勝防,預警時效離財務危機爆出時點也會較為倉促(低於一年以內)。從實務上考量授信風險的時效性,預警的最基本時效至少需一年以上較為妥當保險,因為可在客戶信貸到期要求轉期之前,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收回貸款或徵提十足擔保品,而掏空或投資失當型的財務危機能在危機爆發前一季顯示,也算是厲害了。【版權所有,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