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預警模型在實務應用上的特色
從1997年東亞金融風暴造成台灣本土大型企業的倒閉潮,以及2000年美國安隆(Enron)、世界通訊公司(WorldCom)爆發財務危機,到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大海嘯,無論國內外對金融危機的預警似乎束手無策。
其實,從1930年代起,就有學者致力於財務危機預警的研究,隨著統計方與理論的進展,新的財務預警方法推陳出新,如:Altman(1968)的「區別模型」,Martin(1977)的財務logit模型,以及利用Black-Scholes期權定價公式所建立的KMV模型(1997),均是每個時代的創新。Altman的理論雖未完全符合統計假設條件,仍不失其參考價值,logit模型以機率型態預測財務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可惜的是其方法遭受誤用,如:採用正常公司與非正常公司的區別分式,尋找關鍵變數,就有點像試誤法,不同的研究者在不同期間、不同國別、不同的樣本,找尋的關鍵變數,其結果可能都不一樣,人言殊異,更遑論預測的準確度,猶如緣木求魚;KMV模型雖最符合邏輯,也是最受期待的模型,但其算出的違約機率普遍偏低,尚需針對大規模的資料庫做進一步對照(mapping),才能研判出預警參數,尤其理論建立在股價基礎上,除限制了分析對象(需上市櫃,否則需另行估算股價),且在股價出現系統性危機而大幅下挫時(如2007年的全球金融海嘯,或當前歐洲豬國債務危機),更影響模型的可靠與準確度。
一個良好的財務預警模型應具備高準度、客觀性與容易判讀的特性,我們所開發的模型,建立在財務報表基礎上,模型設置的原理破除了過去文獻沿用的錯誤方法,採取合乎邏輯方式建立預警系統,故能獲取穩定、可靠的評估。
從實證經驗論,以財報為本所建立的企業危機預警模型,研判財務危機的準確度高,尚具有其他模型沒有的多項優點:它可以用同一評估方式建立一套『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評估模式,任何時點、任何企業以及任何國別,均可利用同套標準建立評比,也可以將集團內的所有相企業財報加以彙整,進行企業集團之財務壓力與競爭力的評估,它也可以針對全球競爭激烈的寡頭企業,如:DRAM、TFT-LCD等廠商之財務壓力與競爭力進行國際評比,提供政府和廠商瞭解我們競爭力的狀況,研擬因應的策略與產業政策。茲將其特色臚列如下:
特色1 以特定時點觀察目標企業之財務風險值及其各種財務狀況
特色2 以時間序列觀察目標企業之財務風險值變化
特色3 發掘財務優質企業
特色4 以企業集團為對象觀察財務風險
特色5 以產業為對象觀察財務風險
特色6 以整個上市上櫃企業為目標,進行全國金融風險監測
特色7 貸後管理的債信追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